我不曾开口,却仍活在“我”的口语世界中
2023-09-07 18:00:01
  • 0
  • 0
  • 0
  • 0

      我不曾开口,却仍然活在“我”的口语世界中。因为不管我是否开口,“我想”仍时时与“我在”的现实生活紧紧联系在一起,而“我在”中无不包含现实生活中“我说”的形态,尤其是平常生活化的口语形态,由是通往他者。

      每个人都离不开自己的语言世界,更离不开生活于其间的口语世界。口语是“我”的现实世界中重要的一部分,构成我的社会属性的存在。须知,我在我的生活中,那些与我同在的人的环境存在实质上参与到“我”的共同构建中,而这种“人的环境”于生活的人际交往、交流中必然不能离开日常的表达工具“口语”。反之,我们说作为日常交流、沟通、表达的口语,于我们日常生活场景的构建来说,于作为生活中的我的构建来说,以建构材料的形式时刻参与其间。

      这种日常语言(口语)的建构,于我的思维、思想,或说我想,甚至于我本身,有何意义或说意味着什么呢?亦或说我的思维、思想受此影响吗?要知道,作为思维活动基础的语言表达(生活日常的口语表达亦在其中),日常口语参与建构的生活场景,参与到对表达者、表达、表达对象的构建,并影响到表达者及所在现场的场景参与者。而我的思想也根植于我在的现实生活所在,“日常语言(口语)的建构” 同样是其建构组成部分。换个说法,我在我的生活中,在我的语言世界中,我的思维、思想亦如此。

      那么,此不曾开口,如何形成并影响着“不曾开口”的我呢?虽然我没有“开口”,可那些由语言建构(含口语建构)的一切依然在我之中,并深深影响着我。而且,我们说,虽然我没有“开口”,可在我心里仍在不停“说出”,以我日常习惯的方式“说出”。也就是说,我仍然处于日常开口“说出”状态里。比如,我说“好吧”、“谢谢”、“有点累”、“今天天气不错”等,也许我并没有说出口,可我仍然活在“好吧”、“谢谢”、“有点累”、“今天天气不错”等类似语境中,其于我之中的建构并未改变,我也仍然活在我的口语世界中,无法摆脱。日常口语及其构建已然在我之中不断进行着,如:我的思想、行为、习惯、感受、语气、措辞等等。并不断地帮助、支撑、推动着我想,已达到对“我”的表达、建构。

      我活在“我”的口语世界,由此进一步说,我在“我”的语言世界。而这里的“开口”、“口语”,旨在将我们“口语”的生活场景显示出来,即:这个“开口”的生活场景之在一直潜在地影响着我们表达者,无论开口与否,“口语”及“日常的口语建构”已然深植于我之中,影响、编辑、修改、完善着对“我”的塑造。故说,我不曾开口,却仍活在“我”的口语世界中。

      注:2022.1.22

 
最新文章
相关阅读